【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屠呦呦】《中国妇女》:践行科学家精神的楷模
时间:2019-11-28 13:35 来源: 发布人:高燕仙 浏览:
爱 国
青蒿素的发现是中国的骄傲
2019年6月17日,屠呦呦团队向全世界宣布,新一代青蒿素抗疟组合对抗药性疟原虫取得显著疗效。经过近三年多科研攻坚,他们在“抗疟机理研究”“抗药性成因”“调整治疗手段”等方面取得新成果,就“青蒿素抗药性”提出合理治疗应对方案。同时,利用青蒿素治疗“红斑狼疮”也取得了新进展。“青蒿素对治疗红斑狼疮存在有效性趋势,我们对试验成功持谨慎的乐观。”屠呦呦说,“希望青蒿素能够发挥更大作用,造福全人类。”屠呦呦的名字又一次引起国内外关注,占据了各大网站热搜榜。
图片来源:央广网
屠呦呦是中国首位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获奖者,也是历史上第12位获诺贝尔医学奖的女性。这样一个为人类的健康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是全民榜样,引导更多女性,特别是青少年,从小立下投身科学的志向。
如今,屠呦呦的事迹已经进入中小学教材,今年秋季学期将开始推广的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又确定将屠呦呦2011年获拉斯卡奖的获奖感言及同年发表的论文改编成课文《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现在,在中国任何一个课堂上向学生提问,没有人不知道屠呦呦,就像没有人不知道爱因斯坦和居里夫人。屠呦呦,不仅是巾帼楷模,更成为中国科学家精神的符号,“蕴含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作、育人的高尚品格汇聚成的科学家精神,引导青少年理解新时代的科学家精神,鼓励他们继承敢于创新、爱国奉献的优良传统和爱国之心,为祖国的文化传承和科技发展努力学习、拼搏奋进”。
屠呦呦获诺奖的理由是“有关疟疾新疗法的发现”。她为世界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抗疟药,这个药就是从中医药里集成发掘出来的青蒿素。这也是她为什么强调青蒿素属于“我们中国的发明成果,是中医药造福人类的体现,是中医药给世界的一份礼物”。如果没有青蒿素,每年会有几百万人死于疟疾。如今,以青蒿素为基础的联合疗法(ACT)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疟疾治疗的最佳疗法。
屠呦呦这个特别的名字,也引起人们对其出处感到好奇,《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一句被宋代朱熹注称,“蒿即青蒿也”。“呦呦”与“青蒿”,两千多年前就出现在同一句诗里,似乎在冥冥中将她的一生与青蒿连在了一起,她也因此被人叫做“神仙奶奶”,穿越历史救人于现在和未来。
但屠呦呦自己却反复强调,研究青蒿素,是国家任务,获得成果,是团队贡献。她如此描述自己担当重任的时刻:“1969年,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参加全国‘523’抗击疟疾研究项目。经院领导研究决定,我被指令负责并组建‘523’项目课题组,承担抗疟中药的研发。这一项目在当时属于保密的重点军工项目。对于一个年轻科研人员,有机会接受如此重任,我体会到了国家对我的信任,深感责任重大,任务艰巨。我决心不辱使命,努力拼搏,尽全力完成任务!”
她没想到多年后自己会因此获诺奖。她的学生说,她前往瑞典领奖时,身体其实很虚弱,并不宜于长途奔波,但她想的是,这是去为国争光。“她身上始终有老一辈人的爱国主义情怀。”
奉 献
科学研究不是为了争名争利
图片来源:新华社
青蒿入药,古已有之,出土于马王堆三号汉墓的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古医学书《五十二病方》,详细描述了如何用青蒿来舒缓痔疮。在抗疟研究中,屠呦呦和她的团队梳理了中国历代医籍和民间治疗方法中的两千多个候选配方,到1971年,已经从200种草药中获得380多种提取物。研究人员开始评估这些提取物是否能清除疟鼠血液中的疟原虫。其中青蒿的提取物看起来很有希望,它能神奇地阻止这种寄生虫在动物体内生长。他们从选用北方生长的青蒿到采用南方的青蒿;从淘汰青蒿茎和杆,到锁定青蒿叶;从放弃冬春的叶子到采集青蒿素含量最高的夏秋季叶子……然而,他们很快发现,青蒿提取物对鼠疟原虫有抑制率,却难以提高到理想的程度。研究陷入困境,答案究竟在哪里?寻寻觅觅中,中国古方犹如神启,再次给他们以引领。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中记载:“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原来,早在我国公元400年的东晋时期,就已开始利用青蒿应对疟疾,不是煎服,是取青蒿鲜汁!“温度!这两者的差别是温度!很有可能在高温的情况下,青蒿的有效成分就被破坏掉了。”
青蒿素就这样被发现了。那是1972年。世界乃至大部分中国人都不知道,人类生活已经因为屠呦呦手里的一棵草而不一样了。
二十年后,屠呦呦又发明出双氢青蒿素,这是抗疟疗效为前者10倍的“升级版”。还是无名无利,安静的像一次普通的工作进展。“那时候大家工作都很努力,工资待遇挺低的,但我们不考虑这些,自觉来加班,争取快速推进工作。”
如果向今天的人们提出一个问题:当事业与家庭发生矛盾,你该如何选择。恐怕大多数人都会纠结一番,而在屠呦呦和她的伙伴心里,这个选择从来就不是问题。“在那个时候,我们绝对是事业第一,生活要给事业让路。”她为赴海南疟区工作,将不到4岁的大女儿寄养到别人家,把襁褓中的小女儿送回老家。在接下来的三年里,母女三人只见过一次面。当孩子接回来的时候,不认识父母,不愿意叫爸爸妈妈。
她不只为科学牺牲家庭,还随时准备牺牲自己。用乙醚提取青蒿素,条件简陋,通风不好,她得了中毒性肝炎。她甚至在发现药物有疑似毒副作用的时候,打报告申请以身试药。“如果中毒,我后果自负。”屠呦呦和课题组的两位同事是青蒿提取物的第一批人体试验者。幸而受试者情况良好,青蒿开始了临床试用。“一个科研项目的成功不会很轻易,要做出艰苦的努力。”在海南疟区的高温酷暑中,她亲自喂患者吃药,并整日守在病床旁观察患者的反应以及疟原虫血片检查的结果,在极困难的情况下取得了首次30例患者痊愈的成功案例。
四十年后,青蒿提取物的抗鼠疟抑制率从零提升到100%。屠呦呦获诺奖后,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在贺信中说:“您的获奖,是中国科学界的骄傲,我相信,这必将激励更多的中国科学家不断攀登世界科学高峰,为人类文明和人民福祉作出更多更大的贡献。”世界卫生组织全球疟疾项目主任佩德罗·阿隆索也说:“屠呦呦和其他中国科学家在抗疟事业上的贡献是不可估量的。”屠呦呦却很平静:“总结这40年来的工作,我觉得科学要实事求是,不是为了争名争利。”
创 新
以科学研究挖掘中医药宝藏
屠呦呦第一次走入公众视野,是81岁。那年,她获得2011年度拉斯克临床医学奖,这是当时中国生物医学界获得的世界级最高奖项。这个奖被称为“诺奖风向标”,因为迄今获此奖的300人次中,有80位后来成为诺贝尔奖得主,当然,屠呦呦是第81位。
图片来源:新华社
用乙醚提取青蒿素,这个看似简单的提取过程,却是拉斯克奖最看重的首创。其中包含三个“第一”:第一个把青蒿素带入了“523”项目,第一个提取出了具有100%活性的青蒿素,第一个将青蒿素运用到临床并证实它有效。拉斯克基金媒体负责人评价:“屠呦呦领导的团队将一种古老的中医治疗方法转化为今天最强有力的抗疟疾药。通过将现代技术和严密性应用于5000多年前中国传统中医师们留下的遗产,她将这座宝库带入21世纪。”
美国筛选了30多万个化合物,都没有找到理想的抗疟成分,为什么屠呦呦能先锋性地开创疟疾治疗新方法呢?她认为学科交叉为后来的研究提供了最好的准备。当年,北大医学院药学系毕业的屠呦呦分到了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1959年到1962年,对西医有着很深造诣的她参加了卫生部的一个中医班培训,系统学习了中医药知识,还去药材公司,向老药工学习中药鉴别及炮制技术,后来还参加了卫生部下达的中药炮制研究工作,是《中药炮炙经验集成》一书的主要编著者之一。她说,“中医药成分复杂,杂质多,如果在未掌握规律之前盲目提取,便无法最大限度地提取有效成分,直接的一个结果就是,在实践中反映不出应有的抗疟效果。所以,这就需要研究人员反复试验,不断改进方法,不断地发现。”
屠呦呦的成功,凸显了中医药的优势。有专家说,研发一个新药就像是大海捞针,而在5000年的中药经验指导下研发新药,更像是盆里捞针,甚至碗里捞针,成功率往往要比完全从新老化合物中去找要高。
屠呦呦的创新让她获得2016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8年12月,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屠呦呦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
青蒿素治疗疟疾是有效的,但同时,因为出现耐药性,它又在渐渐失效。屠呦呦团队面临新一轮的创新,在反复研究实验后,他们提出新的针对性治疗方案:一是适当延长用药时间,二是更换ACT疗法中已产生抗药性的辅助药物,对有抗药性的疟疾获得了与过去不同的明显疗效。这一成果坚定了人们的信心,也加固了青蒿素作为治疗疟疾第一线药的地位。由于性价比较高,它也是疟疾高发地区如非洲广大贫困地区人群的首选药物。
科学界认为,屠呦呦的创新成果极具示范意义:“病原微生物的抗药性已成为医学领域的重点难题。屠呦呦团队的研究成果再次证明,采用多种(辅助)药物轮替的办法,是解决病原微生物耐药性的重要途径。”
坚 持
没有行不行,只有肯不肯
坚持,是屠呦呦一以贯之的特点。
她是家中唯一的女孩,备受宠爱。父亲有着开明的教育思想,他的书房里有中医药方面的书,屠呦呦不识字的时候,就已经在看这些书里的插图。中学时的屠呦呦并非学霸,生物成绩却很突出。而且她有一个特点:只要自己喜欢的事情,就会坚持下去。16岁那年,她因为染上肺结核暂时休学,从此对医药学产生兴趣。“医药的作用很神奇,我当时就想,如果我学会了,不仅可以让自己远离病痛,还可以救治更多人,何乐而不为呢?”
图片来源:新华社
她选择学习医药学,这一坚持就是一辈子。
上个世纪60年代越战中,三分之一的士兵染上疟疾,越南向中国求援。“523”项目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启动的。接受任务那年,屠呦呦39岁。抗疟中药的研发是一个延续了半个世纪的项目,半个世纪中是数百次的实验,是数百次的失败和希望交替。屠呦呦说,“只要国家需要,我就必须持之以恒。”
屠呦呦14岁时,哥哥在她一张照片背面写下的话让她记了一辈子:“呦妹,学问是学无止境的,所以当你局部成功的时候,你千万不要认为满足,当你不幸失败的时候,你亦千万不要因此灰心。呦呦,学问决不能使诚心求她的人失望。”
当时美国也斥巨资进行抗疟研究,但都失败了。有人怀疑,中国国内条件艰苦,设备陈旧,我们能出奇迹吗?屠呦呦说:“没有行不行,只有肯不肯坚持的问题。”无论实验效果是好是坏,“不断尝试不断提炼,是唯一的出路。”
经过多年的实验改良,1986年,青蒿素获得了卫生部新药证书,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将青蒿素列入品目,从那天起,疟疾造成的死亡人数整整下降了近50%,多个国家甚至彻底根除了这种疾病。事实上,屠呦呦在业界早已知名,1995年还参加了在北京召开的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但她不骄不躁,始终安于科研一线。
2019年1月,英国广播公司(BBC)发起“20世纪最具标志性人物”票选活动,屠呦呦与居里夫人、爱因斯坦、图灵一道,成为科学领域的候选人。她是入选的科学家中唯一的亚洲面孔,也是科学领域唯一在世的候选人。屠呦呦入选的三大理由是:在艰难时刻仍然秉持科学理想;砥砺前行亦不忘回望过去;她的成就跨越东西。BBC为此专门给她做了一个短片,讲述她的科学人生。片中这样评价:“如果要用拯救了多少人的生命来衡量一个人的伟大程度,那么毫无疑问,屠呦呦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她研制的药物,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包括全世界最穷困地区的人民,以及数百万儿童。当我们提及世界杰出科学人物时,毫无疑问,屠呦呦一定会出现在这个名单中。”